
“傳統博物館最大的特點是借助實物藏品進行敘事,隨著計算機和網絡通信技術在博物館工作中的運用,它們建設的數字博物館開始使用數字化藏品信息進行敘事,用戶們通過智能終端看到的博物館就是數字博物館?!彼拇ù髮W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周靜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解釋說,“數字博物館作為傳統博物館社會服務的延伸,是大勢所趨?!?/span>
早在1990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啟動“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計劃,將圖書館內的文獻、手稿、照片、錄音、影像等藏品進行系統的數字化處理和存儲,并編輯制作成系列的專題。經過5年的建設,1995年美國正式建成博物館互聯網系統,將美國國內諸多博物館的館藏信息數據庫納入網絡傳播系統,使得博物館藏品的信息突破了時空的限制。
彼時,遠在大洋彼岸的大英博物館也已經著手建立多媒體館藏數據庫;位于法國的盧浮宮則開放了官方網站。我國起步稍晚,直到1998年,河南博物院網站正式上線,才拉開了我國數字博物館建設的大幕。
現在,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博物館、科技館、藝術館開始了數字化的征程,那些原先只能在博物館隔著玻璃欣賞的文物,如今也能在網絡上被檢索到,甚至可以使用放大鏡功能細細觀賞。
從博物館發展歷程來看,實體博物館與公眾的關系經歷了從居高臨下到以觀眾為中心的一系列發展變化,數字博物館進一步把公眾學習知識或藝術觀賞的通道“修”到了個人電腦的面前,而且可以突破實體空間面積的局限,容納巨大的藏品和展示信息。
2001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網站在“藏品精粹”欄目里設置了含有幾千件館藏文物信息的數據庫,可供網民自由檢索,看到相關文物的文字說明和影像信息。
網絡上的數字博物館雖然模糊了地域差異,縮短了文物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如果脫離了實體博物館,那么數字博物館就猶如“空中樓閣”。
“數字博物館方便人們了解博物館和博物館藏品的故事,但是它始終無法取代實體博物館,很多人還是愿意走進博物館去親近文物?!敝莒o解釋說,因為人們在傳統博物館中的參觀體驗不局限于視覺,而是全方位的。
比如,很多觀眾都有這樣的親身體驗,原本以為從精美的宣傳畫冊、生動的紀錄片中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珍貴文物,一旦親身站在它的面前,大多會發出驚異的感嘆:“哇,原來它這么大或者那么??!”,“讓文物‘活起來’是讓過去的物品穿越時間的間隔與現代相連,讓觀眾從文物中學習古人的智慧和力量,甚至與現代的思維碰撞出火花。而這些都不是簡單的陳列和歷史背景介紹就能實現的。只有感受到了文化的智慧和了解古人的世界觀,才能體現文物的價值,讓文物‘活起來’?!?/span>